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

在“夹缝”中求生的新河草编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12-21 浏览次数:77
  “不点火、不冒烟,看着电视做草编;不出门、不出院,轻轻松松把钱赚。”这是平度市新河镇农民编着草帽“编”出来的一句顺口溜。了解新河草编的人一定会知道新河草编的三个“全国之最”,即草编工艺品生产加工总量全国最大;机钉针数量全国最多;从业人员总量和比重全国最大。然而近年来随着草编原材料的缺失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,新河草编的产值一再下降。
  
  据了解,在鼎盛时期,平度市新河镇草编工艺品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40多家,全镇30多个村都建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,从事草编工艺品产业人数达到1万多人,草编工艺品的产值达到4亿元。而近年来,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,新河草编的发展面临困境,现在新河镇的草编产值也就在2亿元左右,仅为原来的一半。
  
  12月4日,记者来到新河镇,探访了多家草编加工企业和一些民间作坊,企业老板和私营业主普遍反映现在的生意不好做,不仅出口受阻,就连加工生产环节都比以前大打折扣。记者从青岛裕昊工艺品有限公司了解到,该公司成立于 2001年,生意经历了从大涨到大落的变更,“我们公司在2005年~2008年这几年间生意最为红火,草编产品的产值能达到1000万,从 2008年之后,生意就急转直下,今年的产值只能达到两三百万。”该公司的老板付华彬告诉记者。
  
 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,新河镇位于青岛、潍坊、烟台三地市交界地带,北部淡水资源贫乏、土壤碱性强,不适合农作物种植。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谋求生存,新河人开始用各类杂草编成生活用品出售,当时其“代表作”便是农村常用的草帽,龙湾姜家村逐渐形成了以销售草帽为主的集市,被称为“帽庄”。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有农户开始利用冬闲时间,进行少量手工加工,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草编工艺品市场逐步发展,新河草编逐渐形成气候。“在新河草编兴盛的时期,业内流传着‘全国草编看山东,山东草编看新河’的说法”,回忆起新河草编的兴盛时期,付华彬有很多感慨。
  
  新河草编从兴盛到产值下滑仅仅用了几年时间,各个企业的样品间就是整个市场的缩影,记者在青岛裕昊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样品间里看到,里面存放的工艺品一多半不是草编产品,零零星星的几个草帽散落在样品间里显得格外扎眼。“在草编兴盛时期,我们生产的产品70%以上都是草编产品,而现在草编产品还不足总量的20%,公司逐渐放弃了生产草编产品。”据工作人员介绍。
  
  困境本地原材料几近绝迹
  
  以前春暖花开时,别的地方的农民在农忙季节都忙活着地里的庄稼,而平度市新河镇的农家妇女却都在自家炕头忙碌着,她们拿着玉米皮、苇草,用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法,把这些草、叶编成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,这是新河镇大力发展草编工艺品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而现如今,在新河镇很难再看到农家妇女用玉米皮等做草编。
  
  据了解,原本在新河取之不尽的黄草、玉米皮、小麦秸秆等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。据介绍,新河草编的原材料主要是草、玉米皮和秸秆,“近几年,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种植和收获庄稼都是机械化,加上合理使用农药,地里的草少了,玉米皮和秸秆也全被机器粉碎,无法再用来做草编”,新河镇投资中心主任韩见波告诉记者。
  
  韩见波告诉记者,在制作草编的流程中普通农户就是把草、秸秆等手工做成“辫子”,没有了原材料,“辫子”只能从河南、安徽等一些偏远的地区收购,“这些偏远的地区,机械化程度低,原材料完整度较高。”另外,原材料的减少也迫使当地生产企业转型,“从外地收购‘辫子’,价格肯定高于当地自己生产,生产企业利润摊薄使得很多企业走向转型,现在新河镇很多企业都不再做草编,而是转做用纸、PVC等材料的工艺品。”
  
  据了解,在新河镇农业机械化之前,玉米皮、小麦秸秆等原材料的价格是0.5元左右一斤,而现在这些原材料的价格涨到了两元钱一斤,原材料总量大大减少,“照这样发展,整个新河镇及周边地区可能都没有能用的原材料,这必定会严重影响草编的发展。”
  
  写照价格上涨市场吃紧
  
  原材料的稀缺和价格的上涨,势必会导致草编产品价格的上涨,“整体的数据不好估算,但具体到单一的产品来说,很多草编产品价格都成倍增长”,新河镇孔家村经营草编加工厂的马文辉告诉记者。马文辉从 2005年就开起了一个草编工厂,专门接一些外贸出口公司的活,一部分放在工厂里让工人干,一部分分发到村里一些小的家庭作坊,“开始的几年生意很好,外贸公司的订单很多,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价格增长,明显感觉订单在慢慢变少。”在生意好的时候,马文辉一年起码有三四十万的收入,但如今一年能赚到10万元钱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  
  “发家致富靠草编,漂洋出国赚洋钱”,这是新河草编兴盛时期的真实写照,新河草编全部都是对外出口,产品在国外也是备受推崇。而现在,草编产品价格大幅上涨,压缩了国外市场,再加上汇率的波动,对外贸易也不像以前那么红火。付华彬经营的青岛裕昊工艺品有限公司除了生产外,也做对外出口的生意,“以前去参加广交会的时候,每次都能拿回很多订单,但是最近几年生意真的是变差了。”据付华彬介绍,该公司草编产品逐渐没落。
  
  没落
  
  比不上外出打工赚钱
  
  据介绍,草编工艺品工艺含量较高,且是天然制品,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。但这一产业主要靠手工制作,对劳动技能、加工场所的要求相对不高,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适合劳动力资源丰富、成本较低的地方发展。这一产业对吸纳新河劳动力就业作用很大,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家庭妇女参与其中,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劳动力提供了机会,形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妇女经济”、“炕头经济”。
  
  据了解,草编工艺品加工的主要程序在加工点和农户。在草编兴盛时期,一名家庭妇女从事手工编制,每个草编篮总成本价平均在12元左右,其中玉米皮、麦秸杆原料及里衬成本 9.5元,手工加工费每个2.5元,一天加工费可达到20元,用机钉工艺编制,每天加工费则在48元左右。全镇工艺品年产值3.8亿元,其中1.6亿元左右是加工费,仅此一项,全镇农民人均增收约800元,草编业确实让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。“不点火、不冒烟,看着电视做草编;不出门、不出院,轻轻松松把钱赚。”韩见波告诉记者,这是新河人自己编出来的顺口溜,在几年前新河草编是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。
  
  近年来,随着平度地区整个经济环境的提升,平度产业多元化发展,当地出现了很多工厂、企业,而且农民思想也逐渐放开,很多农民开始外出打工,再加上新河本地也出现了一些企业,去工厂上班的人越来越多。“现在外出打工一天最起码也能赚五六十元钱,多的都能赚一两百元,而做草编一天最好的也就赚50元钱”,韩见波告诉记者,也正因为此,当地的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留在家里做草编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